高血壓

中醫降血壓

不想長期依賴西藥,也擔心副作用,高血壓病人轉求中醫治療。中醫如何輔助降血壓?中西醫共治,病人怎麼做能確保安全?

中醫對治療高血壓的想法和做法,與西醫不大相同。西醫主要以藥物降低、控制「血壓升高」的症狀,而中醫則是把診治焦點放在「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上,例如作息不正常、長期睡眠不良,造成「陰虛陽亢」,或代謝不良而成「痰濕阻逆」,然後針對不同原因,給予治療方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表示。


血壓升高,其實是身體發出一個警訊,提醒你某個部位出現了阻礙停滯,造成另外一些地方得不到充足的血液養分,所以,身體必須升高血壓,加緊送出更多血液到缺乏的地方,如果不找出原因並解決它,只是用藥物想把血壓「壓」下來,可能短時間很快獲得降壓效果,但無法根本改善高血壓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主治醫師黃裕昌認為。


感冒、睡不好、壓力大造成血壓升高


因此,中醫著手治療高血壓之前,最重要是診斷判別使血壓升高的原因和類型。病因多源自肝、腎陰陽不平衡,最常見包括以下幾種:


■肝陽上亢


常見於初期高血壓病人,主要症狀有緊張、易發脾氣,因為肝火上升而經常覺得眩暈、口乾舌燥,有些人會有便秘問題。


對治方法:潛陽(將陽氣由上半身引到下半身)、清熱降火,常用藥方為龍膽瀉肝湯、鎮肝熄風湯。


■陰虛陽亢


這一類型患者常焦慮、睡眠不足或品質不好,因此損傷肝陰、腎陰,其他如感冒生病時,也會傷陰,進一步造成上火、陽亢。此外,燥熱食物吃太多,如油炸、燒烤、辛辣,也會造成火旺現象。


對治方法:滋陰為主,常用藥方有天麻鉤藤飲,杞菊地黃丸。


■痰濕阻逆


這一類病人常見脾胃功能失調,運化能力不好,久了就形成痰濕、痰濁,例如喜歡吃冰冷寒涼的食物,像是冰品、冷飲、大量瓜類蔬果,使脾功能受到抑制,影響濕氣代謝,脾濕易生痰,在身體中間形成阻礙,全身氣機無法正常上下交流,氣全積在上半身,引起血壓升高。


經常便秘的人(阻塞不通)也可能出現高血壓,臨床上看過一些病人吃了血管擴張劑,還無法有效降血壓,但一幫他以中藥調理,改善便秘,血壓就自然降下來了,中醫師黃裕昌舉例說。


而且,長期缺乏活動,脾胃功能也會變得更差。中醫認為四肢主脾胃,平時少活動的人不利於脾胃健康,陳萍和主任說。


對治方法:健脾化濕為主,常用藥方為溫膽湯,並可吃四神湯健脾胃。


■血瘀


最常見是攝食過多油膩食物,血脂肪太高,代謝不良,形成經絡阻礙。


有時候外傷也會造成血瘀,經絡不通,並引起高血壓症狀,長庚中醫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郭忠禎說。


他曾有病人從二樓摔下來,受傷骨折,住院期間發現血壓竟然升高到180毫米汞柱,這名病人以往每年固定測量血壓,從沒有超過正常值,醫生讓他服用降血壓藥,最多只降到150毫米汞柱。後來,病人轉尋求中醫,以活血、通經絡的中藥治療,不到一星期,血壓恢復正常,再繼續吃一個月後停藥,血壓不曾再出現異常。


對治方法:活血化瘀,調節血脂,打通血流。


需提醒的是,未經醫師確定診斷之前,病人不宜自行買中藥方服用,在沒有對症下藥的情況,不但沒有成效,反而可能因體質不適合,愈吃病情愈嚴重,甚至引起其他問題。


高血壓患者接受治療之外,可搭配日常食療、運動、經絡養生等方法,輔助降低血壓,而一般人想維持正常血壓,也可以參考。


中醫用來調整體質、預防改善高血壓的食療,主要以強健脾胃、化痰濁、清熱消火,及滋陰的食物為主:


■化痰濁:荸薺+海蜇皮


在中醫食療裡,荸薺是化痰濁的良方,清朝有一個幫助調節血壓的藥膳,稱為「珠玉二寶粥」,二寶指的就是荸薺和海蜇皮,郭忠禎醫師說。


此外,經常吃一些生薑,可幫助行水,去除身體不正常的濕液,避免濕又遇上火,煉液成痰,進一步形成痰濁問題。


■清熱去火:枸杞菊花茶


菊花有清熱瀉火、清肝明目的作用,枸杞則可滋補肝腎,兩者搭配煮成茶飲,幫助降血壓,特別適合陰虛陽亢的患者,但陰陽兩虛(虛寒)的人並不適用。


決明子茶也有清火、利尿功用,可幫助調節血壓,改善患者頭痛、頭暈不適,不過低血壓、易腹瀉的人不宜食用。


此外,芹菜含大量鉀,可幫助排出體內的鈉,避免多餘水分滯留體內,造成血壓升高。以中醫來看,芹菜也有清熱去濕的作用,高血壓患者可以打芹菜汁喝,或煮食,記得一定要吃芹菜葉,是維生素C等營養精華所在。


■滋陰益氣:木耳


白木耳一向有平價燕窩的美譽,含豐富膠質,是中醫眼中滋陰補氣的好食物,高血壓患者可將黑、白木耳列入日常飲食裡,有助抗凝血,改善血管硬化情況。


按壓頭部、下半身穴位,緩解頭脹,引氣下行


血壓高的人通常氣血運行不順傷,氣積聚在上半身,引起血壓上揚,因此,利用按摩頭部、耳朵、腳底,或是特定幾個穴位,都有助於引導氣往下半身行走,藉此緩解高血壓的不適症狀。


有助降壓的穴位包括:


■頭部:


可用雙手指腹全頭按摩,然後加強按壓百會穴(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太陽穴(眉尾和眼角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在後頸部兩側,髮際與脊椎外側筋處),促進頭部血循,緩解頭脹、頭痛。


■腳或下半身:


可按揉太衝穴(位於腳背,腳拇趾和食趾間分叉點,往腳踝方向約3指幅寬處)、陽陵泉穴(小腿外側,腓骨前下方凹陷處)、湧泉穴(在足底,腳掌底前半凹陷處,從第2、3腳趾趾縫延伸到足跟連線約三分之一處),中醫常針灸這幾個穴位,引氣往下走,並有助眠、疏肝理氣、調節血壓的效果。


放鬆、腹式呼吸、練氣功


無論中、西醫都強調運動是預防及改善高血壓的好方法,成效不亞於藥物。運動除了可使心臟強壯,還有助提高睡眠品質、消除疲勞、降低焦慮壓力,解決上述問題,血壓自然比較穩定。


中醫更建議全身性、有助放鬆的運動,例如氣功,可疏通全身經絡,使氣血運行順暢,不致阻塞而造成氣積聚在身體某一些部位,促使血壓升高。


中醫師黃裕昌指出,練氣功很重要的就是調氣、放鬆,讓我們呼吸均勻順暢,血管自然也跟著放鬆,更重要是,放鬆心情,消除壓力,避免引發肝火而使血壓升高。


此外,也可練習靜、慢、細、長的「腹式呼吸」,將意念集中在腹部,也就是中醫所謂「氣沉丹田」,把氣引到下半身,以此慢慢調降血壓,陳萍和主任說。維持血壓正常,或治療高血壓問題,需從醫療(如按時服藥)、飲食、活動、正常作息多方面著手,才能得到最好成效。


「醫生,我有高血壓,每天吃降血壓藥,這要吃多久?要吃一輩子嗎?」這是很多病患的疑問。「在中醫的介入治療之下,是有機會穩定血壓而停藥的。」這是我給病患的答案。


高血壓是眾所皆知的一個現代醫學病名。但不是突然的血壓計測量數據即認定的疾病,身體有若干因素與維持正常血壓有關,包括:心輸出量、全身血量、周邊血管阻力、動脈管壁的彈性、靜脈回流量等。只要有病變影響這些因素,就會引起血壓問題,其中以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的硬化是最直接的病因。(推薦閱讀:血管阻塞,全身遭殃!)


一般人的血壓值最好不要超過140/90mmHg,超過這個標準就有高血壓的傾向。若長期不控制高血壓,將可能導致動脈硬化,引發中風、腎衰竭、視網膜病變、心肌梗塞或猝死等併發症的突發意外。


大多數高血壓病患初期無明顯症狀,往往與高血壓相伴多年才會出現不適症狀。一般症狀常見的有四肢麻痺、頭痛頭暈目眩、後頸痠痛、耳鳴重聽、心悸、胸悶、胸痛、失眠、焦躁、嚴重時甚至引起噁心嘔吐、抽搐、昏迷等現象。


高血壓好發危險的對象有高血壓家族疾病史者、肥胖者、心理壓力沉重者、飲食不當者、有抽菸喝酒嗜好習慣者。


由於高血壓為慢性病,因此患者可能會吃西藥又吃中藥,如果有這種情況,服藥前應先詢問醫師聽取建議,因不同藥劑,其成分作用功效不盡相同,民眾無法分辨清楚,或是中西藥相隔1小時以上,儘量不要一起服用以避免藥物的交互加乘作用。例如人參或銀杏,若是與阿斯匹林(aspirin)等抗凝血藥物混用,會增加出血風險。

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