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頭痛要注意動脈血管瘤

動脈血管瘤若年輕發作、通常為先天性且多長在頭部,提醒經常頭痛應當心。

曾在伊林擔任秀導的41歲名模王亭又,日前因突發動脈血管瘤破裂,緊急送醫搶救無效死亡。醫師表示,動脈血管瘤若年輕發作、通常為先天性且多長在頭部,提醒經常頭痛應當心。

至於後天性動脈血管瘤,與年紀大、動脈硬化、肥胖等有關,提醒年長者若出現胸痛、心痛症狀,應立即就醫。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主任林幸榮表示,動脈血管瘤若是較年輕時發作,應屬於先天性動脈血管瘤,通常長在腦部,如果經常有頭痛症狀,不論是持續性或一陣一陣的頭痛,都要特別注意。隨年紀大、血管硬化、肥胖、抽菸或糖尿病等,易出現血管壁剝離,可能導致破裂。

林幸榮說,尤其當血壓突然飆升會更加危險,至於會出現什麼症狀,要看血管瘤的位置,長在心臟血管就會有胸痛、心痛等症狀,如果是下肢會下肢水腫疼痛等。

要預防血管硬化、血管動脈瘤,林幸榮說,最重要的仍是減少高油飲食、控制體重並戒菸,建議民眾經常量測血壓,尤其年紀大的人要做定期健康檢查,如有肥胖、糖尿病問題,也應定期到醫院,經醫師評估做超音波、X光或血管攝影,提早篩檢出問題,提早治療與控制。

(本文轉載自2016.06.22「聯合新聞網」,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7043

【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診斷科/何子龍 主任 】
  每年約800例顱內不定時炸彈引爆!

  你的腦中也有不定時的血管炸彈嗎?58歲的徐姓婦人突然出現劇烈的頭暈、頭痛,緊急送往光田綜合醫院後,才發現婦人腦中竟然長期潛藏著一顆動脈瘤,當天突然爆裂後造成顱內大量出血,整個蜘蛛膜下腔竟完全被血液充滿,命在旦夕,所幸經醫院醫療團隊緊急救治,並透過微導管手術施以治療、將動脈瘤用白金線填補起來後,患者才撿回一命,幸運的沒留下任何後遺症。
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診斷科何子龍主任表示,徐姓婦人從事家庭代工的相關工作,平時健康狀況還不錯,只是有點高血壓的毛病。上個月28號突然頭痛昏迷,醫院緊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掃瞄,赫然發現患者整個蜘蛛膜下腔皆被血液灌滿,進一步以腦部血管攝影檢查後,終於在徐婦右腦內頸動脈發現一個僅3mm大小的動脈血管瘤,而大量出血就肇因於這殺傷力極強的小小不定時炸彈。醫療團隊緊急先為患者控制血壓,給予鎮靜劑,同時預防出血時血管收縮造成腦部缺氧的二度傷害,待病人狀況穩定時,再透過「腦動脈瘤栓塞術」將這枚不定時炸彈根除。

  主任表示,一般治療腦內動脈瘤通常是透過外科進行顱內手術,但必須開腦,手術風險相對較高,但現在可透過最新的數位雙面平板血管攝影機結合「介入性微創血管內導管」來治療,這項手術仰賴該儀器精密的影像科技,它的數位雙面偵測板能完整呈現全身血管之正、側面影像,有了清晰的影像做後盾,就能安全的將微導管由鼠蹊處深入顱內動脈瘤的病灶,透過導管在動脈瘤內塞入三條微細又柔軟的白金線圈,將瘤密實的填滿、封死,避免再度破裂。而動脈瘤頸部(與血管接口處)則事先以血管支架蓋住,預防線圈掉出來,往後就不用再擔心動脈瘤復發。患者術後僅會留下鼠蹊處的導管小傷口,復原自然比開腦手術更快。

  何子龍主任指出,腦部動脈瘤的高危險群包括高血壓或有先天血管異常(血管形狀異常)的民眾,台灣每年約有800多人因腦血管動脈瘤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但可怕的是,腦部動脈瘤在破裂前完全沒有徵兆,也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因此大部分民眾都是在這枚腦內炸彈爆發後才發現它的存在。第一次爆發出血死亡率約20%,但若第二次出血,死亡率就高達五成以上,所以根除動脈瘤才能永絕後患。

  主任表示,民眾可透過腦部斷層掃瞄、數位血管攝影等檢查,趕在發病前早期發現動脈瘤,醫師也建議高血壓民眾要做好血壓的控制,透過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180期 2013.11.01 作者 : 張靜慧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動脈瘤破裂,如同進了鬼門關。該如何拆解這腦中的不定時炸彈?

2008年5月底,廣告教母、聯廣集團董事長余湘因頸椎骨退化、壓迫到神經而動了一次手術,術後在家休養,沒想到試煉再度來敲門。

一天傍晚,她突然感到一陣強烈昏眩,接著便痛昏過去。在救護車上,救護人員用了嗎啡幫她止痛,依舊壓不下那爆裂般的頭痛。

余湘遇到的大考驗是腦動脈瘤。

動脈瘤是動脈管壁長期在血流衝擊下,因受到的壓力不平均,而形成氣球狀的局部突出。它可能長在身體各處動脈,最常見的是在腦部、胸部及腹部,長在腦部尤其危險。它像顆不定時炸彈,平時完全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只要一爆破就可能置人於死。

奇美醫院神經外科暨電腦刀中心主任張進宏指出,當腦動脈瘤破裂,血液流入蜘蛛網膜下腔,便形成出血性中風,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連送急診都來不及,發病當下就去世了。

彰化基督教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李國維說,腦動脈瘤最典型的位置是長在血管交會處的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就像馬路的交叉路口或高速公路交流道,車子多,就容易出車禍。」

他說,動脈瘤常發生在女性、年紀大、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及糖尿病患身上,抽菸也是風險因子;也有少部份人因先天血管結構異常,比較容易長動脈瘤。動脈瘤可能隨時會破,季節交替、天氣忽冷忽熱時格外容易破裂。


動脈瘤最棘手的是,破裂前沒有症狀,很難及早發現。張進宏說,少部份民眾幸運在動脈瘤破裂前就發現,是因為它的位置及大小會壓迫到動眼神經,讓一邊眼瞼下垂、眼睛張不開、瞳孔放大,檢查後才發現是因為動脈瘤壓迫到神經,也有些人是在做高階健檢時發現。

頭爆痛,千萬別忍耐

「我的頭痛到要破掉了!」動脈瘤破裂的病人會突發爆炸般的頭痛,比一般頭痛、感冒引起的頭痛強烈許多。「如果你的頭從來沒有這麼痛過,就要小心了,」李國維提醒。此外並有噁心、嘔吐、脖子僵硬、畏光及畏音(害怕聲光刺激)等症狀,這時應該立即送急診,如果拖到意識不清或昏迷才送醫,預後會更不好。

「動脈瘤急性破裂的病人要過五關,」李國維比喻。

1、活著到醫院: 動脈瘤破裂的病人約有三分之一送醫前就死亡。

2 、快速而正確的診斷: 盡快做電腦斷層,看蜘蛛網膜下腔有無出血,再做血管攝影,找到動脈瘤的位置。「必須很快診斷、治療,否則萬一動脈瘤二次破裂,死亡率超過50%,」李國維指出。

3、手術治療: 動脈瘤無法用藥物治療,只能接受手術。手術有兩種:

栓塞: 從鼠蹊部放入導管,一路往上,經頸動脈進入腦部,再將數個白金材質的線圈經導管填塞住破裂的動脈瘤,血液無法再進入動脈瘤,它就不會繼續變大、破裂。栓塞是新的微創手術,優點是傷口小、降低感染的風險,且無傳統開顱手術撥動腦組織可能造成的傷害。

但李國維提醒,如果動脈瘤破裂時大量出血、形成大血塊,就不適合做栓塞,必須動開顱手術清血塊、減輕顱內壓力。

開顱手術 : 打開頭蓋骨,慢慢撥動大腦,找到動脈瘤的位置,用一個動脈瘤夾夾緊動脈瘤,讓血液無法再「滋養」它長大,並可放置引流管引出血水。

要打開腦部,想當然手術的風險比較高,且在撥動大腦時可能造成損傷,將來會有後遺症,因此術前必須仔細評估。

李國維指出,如果動脈瘤的位置接近腦幹,醫生通常不會建議開顱,用栓塞比較保險,因為腦幹是生命中樞,如果在手術過程中不小心傷到,病人可能不會再醒來。「我們不是只求手術完成,更希望病人能恢復功能、能自理生活。」

到底要接受栓塞手術或開顱手術,除了考慮處理動脈瘤本身的風險之外,還要考慮病人的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例如是否有中風、心臟病、癌症、洗腎等),這需要介入神經放射科與神經外科醫師共同評估,並向家屬解釋。「團隊合作愈強,對病人愈好,」李國維說。

4、治療血管痙攣: 動脈瘤破裂時,血液流出,血液代謝的產物會傷害大腦,而且讓血管變得粗細不均,稱為「血管痙攣」,會導致血流通過不順暢,可能引起另一種中風――腦梗塞。因此必須用灌水、增壓、灌藥的方式治療血管痙攣。


5、處理併發症 : 比如動脈瘤破裂後產生的血水可能造成水腦,必須引流;傷口感染或感染肺炎等等,難關一個接一個。病人術後需在加護病房由急重症專科醫師照顧,預防及處理併發症。

即使熬過手術和併發症,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因動脈瘤破裂時出血嚴重,腦部已受損,會留下輕重不一的後遺症,比如肢體殘障,甚至變成植物人。

「未爆彈」要拆嗎?

如果健檢時發現未破裂的小顆動脈瘤,沒有任何症狀,該怎麼辦?

張進宏說,破裂的動脈瘤最常見的大小約在0.5~0.7公分左右,小於0.3公分的動脈瘤破裂機率較小,而且因為實在太小,很難進行手術,一般並不建議處理它,只要定期追蹤就好。「但是病人知道自己腦袋裡有顆不定時炸彈,通常心裡會有陰影。」

不過,李國維認為,未破裂動脈瘤的處置,大小不是唯一的考量。除了大小之外,還要全盤了解病人的身心狀況、個人及家族史、動脈瘤的形狀及規則性,以及是否位於典型易破裂的部位。簡單來說,動脈瘤愈大、愈不規則、位於典型發生部位,愈需要積極治療。

反過來說,如果醫師評斷手術的風險大於破裂的風險,則會建議病人從生活上盡量減少破裂的風險,如戒菸、控制血糖及血壓、不要熬夜等,並持續影像追蹤,觀察動脈瘤是否有變大或變形。一旦發現變化,應立即就醫處理。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3433